追溯印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出现了纸张和绢帛为主的书写工具而逐渐替代了竹木简牍,故且,在公文、佛经及绘画作品上就有了用印泥钤盖的印章,由此印泥取代了封泥,并在典籍中得到了证实。据《魏书·卢同传》中记载:“总集吏部中兵二局勋薄对勾奏按,……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所谓“朱印”,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红色印泥钤盖之。《魏书》中所说的实例,仅证实了在军事公文上钤盖印章用的红色印泥。实际上在绘画、书法、契约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南朝的梁、北朝的魏及北齐,风行一种用印色钤盖的“骑缝印”,它的效用是为了防伪。在《通典》卷六十三中载道;“北齐制,……以有督摄万机印一钮,以木为之,长尺二寸,广二寸五分,……此印常在内,唯以印籍缝。”所谓“骑缝印”是将数张公文页边叠放在一起加盖印章,如今我们还沿用这种独特的防伪方式。一些书籍收藏家,在自己收藏的书口上盖上一方收藏印,以作标识。
到了唐代,出现了用墨色印泥钤盖文书。现今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人抄写的经卷上,时而见到数枚墨印。在封建社会里,一些伦理情感上的东西,也注进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如遇上考妣之丧,百日内的私人用印由红色印泥改为黑色印泥。到了明清时期,遇上皇帝老儿驾崩,那么,百日内不仅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而且,连公文上钤盖的官印也得以红色改为蓝色印泥。
最早的印泥大都是用水和朱砂搅和而成的,但时间长了容易脱落。后来先人又用蜂蜜和朱砂混合而成的蜜泥,也不太理想。直到元代才用油来调制印泥。如今的印泥主要由朱砂、艾绒及蓖麻油调制而成。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有了出售印泥的作坊。乾隆年间,民间艺人用珍珠、玛瑙、红宝石、琥珀、金箔、银箔、朱砂等原料制成的“八宝印泥”,享誉京华,并成了皇上的贡品。
我国目前西泠印社较有声誉的印泥制作人是西泠印泥第三代传人曹勤先生,曹勤从1985年开始走上研究配制印泥秘方的岗位之后,不断的创新与改进印泥的制作, 同时,他还吸收民间秘方,广采博纳,去伪存真。曹勤创制的西泠印泥系列产品, 有超级硃磦印泥、超级丹顶印泥等七个品种,以及黑、棕、蓝、绿、黄等各种彩色印泥都具有色泽古雅、质地细腻、丰富沉着的特色,夏不渗油、冬不凝固,浸水不褪等优点,铃出印文清晰传神,有立体感,堪称为印泥家族中和珍品。书画家在一幅丹青酣畅的绘画作品上钤上一二方印章,可真是锦上添花,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