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泥是钤盖印章必须之物,今人亦有俗称印色者,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铃记,都离不开印泥。特别是书画艺术界,印泥因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好的印泥,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铃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时间愈久,色泽愈艳。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
印泥的名称,源于古代的泥封。据考古和史书的记载,早在春秋秦汉时代就已使用印泥,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那时的“印泥”和现在的印泥不同。它是用细腻的黄土做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湿透。当时的公文和书信用竹木简书,为了防止泄密或传递过程中的私拆,写好后在外面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束牢,绳结在方槽内,外加上一丸湿泥封上,其上用印钤盖后发送。这种印泥称为封泥,也称为泥封。泥封可以保留到现代,其上的印文是正字阳文,其研究价值等同于古代的青铜印章原印。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虽然社会上已经流行纸、绢书写,但公文类仍旧用函而使用泥封。据记载,汉代天子玺书用含丹砂的紫泥封之,间有用金泥封者。
至隋唐时代,始改用纸套封,钤印改用水印。即用水调和朱砂,以此钤盖印记,浅红色,无油痕,这就是现代印泥的雏形。水印钤盖在书画上,大概始于唐而盛于宋。
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自明永乐始,开始用油调朱砂,称为油印。油印价贵难得,除皇家及王公大臣,一般仍多用水印,至清代亦如此。油印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印泥了。
印泥的主要原料为红色,有用朱砂的,有用银朱的。质料有用艾、用木棉、用灯心草、用竹茹的。用油也不一,有用茶油、芝麻油、蓖麻油、菜子油者。制作方法也有不同。因此,印泥质量相差极大,有的劣品甚至不如水印。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装不整则失之寒碜;印泥不佳,则印章不能生色。所以,善用印泥的人选择印泥,就像善书者选择笔墨一样。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艺术效果。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所以购买印泥要注意,篆刻钤印或书画上用的印泥,并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文具店所售印泥因其质粗,油重,色浮,不能表达印章之本来面目。其实,后者不是印泥而只能称为印色。因此,决不可用作治印钤样或书画盖印之用。
最著名的印泥要属西泠印社的西泠印泥了,杭州西泠印泥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系西泠印社著名传统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国家级百年老字号,国家级驰名商标。 西泠印社西泠印泥结合西泠印泥百年来传统工艺,潜心研制,在保持西泠印泥原有之优良品质的基础上,突破改良,独创出多种西泠印泥新品。其印泥选料精良,制法考究,久为中外书画家所喜爱而争求,被奉为印林至宝。沙孟海先生、启功先生、杨仁恺、冯其庸、史树青、谢冰岩、刘江、朱关田、韩天衡、高式熊、沈鹏等著名书画界学者前辈们对曹勤先生所制的印泥情有独钟、垂爱有佳。 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栏目曾专题予以报道。目前,西泠印泥除供应国内广大书画爱好者之需外,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台湾、美国等地。“西泠印泥”已成为文人雅士互相馈赠的礼品之一。
印泥的品种很多,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选用。朱砂印泥,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朱漂印泥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是漂制时较上层的朱砂细未与艾绒、油等调制而成。朱砂或朱漂也有加银朱的,也有加调洋红或其他原料的,不管何种名称,只要厚亮细腻、色彩鲜明沉着者才为上品。此外,还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蓝色、绿色等印泥,除作为特殊场合用外,一般较少用。若有兴趣者,亦可备之。
印泥的储存忌用紫砂磁器,因其能吸收油份,容易使印泥干燥。也不可使用钢、铜、铁等金属盒存放,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日久会变黑。贮藏印泥最好用瓷缸或玉盒,且应置于荫凉处。使用时要轻按轻提。每次用过后,需将缸盖盖好,防止尘灰进入而色泽受损。此外,印章要擦拭干净后方可沾泥。印泥在存放过程中,因朱砂体重而沉,油质体轻而浮,久之不动,则砂体下沉而易结成硬块,故印泥须经常搅拌,使之匀和,方可经久耐用。印泥日久变干时可适当调入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搅拌后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冻变硬,用之前应在太阳下晒一些时间,使之变软后再用。
此外,如果印泥污染了衣物,应先用热水或开水冲洗,然后用肥皂水搓洗,再用清水漂净,即可干净。千万不要用凉水洗,因为这会使颜色浸入纤维,很难再洗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