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一宝封泥盒
作者:-  发布时间:2009/4/17

    东晋之前纸尚未广泛使用,简牍是国人主要的书写材料 。有些简牍如文件.档案.帐册等需要严加保密,将简牍捆扎好之后,在绳扣上“封之以泥,抑之以印”,就可以防止私拆,起到封存.保密的作用,此泥称为封泥。在古代,封泥不仅可以封缄文书,还用于封缄盛物陶器和笥箧,亦有封缄门户等作用。
封泥盒是盛贮封泥原材料---胶泥的专用工具。胶泥配制好后,盛贮在其中,由官吏将其与印章一并保管携带,以便随时随地取出使用。因此封泥盒的体积不大,一般在掌握之中。徐州市博物馆藏有两件封泥盒,一为素面,一为素面鎏金,其形状大小与下面介绍的两例基本相同。
    一件如照片所示,高10.5厘米,直径4厘米,器身与盖由一链连接,壁厚仅为0.8厘米。图案为手工錾刻。主图案由山峰.神人.神兽组成。山峰共六个,分两层每层三个。上层三个山峰中分别由正面一神兽.侧面一神人.对面二神人驻守,他们舞姿翩翩神态生动。下层三个山峰中分别有三个相同的神兽驻守,它们弓腿.曲臂.耸肩,动作活泼诙谐。盖面刻奔跑状的兽纹。錾刻手法以浅浮雕为主兼以阴线刻装饰,图案设计精美,錾刻刀法流畅。战国中后期的青铜纹饰较之以前的抽象纹饰有着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宴乐.舞蹈.狩猎.攻占.飞禽走兽等图案,造型更为生动,錾刻更为精致,在极薄的青铜器上錾刻出精美的图案是这一时期的特征。该器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当纸取代简牍之后,封泥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随即退出历史舞台。在隐没千余年以后,至道光初年,封泥重见天日之时,吴荣先.赵之谦等学者将封泥误认为是铸造印章的母范。至光绪戊戌(1898年),刘鹗始为封泥正名。然而人们对封泥盒的认识则是近些年的事。
    1978年长沙金塘坡东汉墓出土了一件“圆筒形器”(《考古》总164期),“有盖。盖顶有一扁钮,上腹有一扁耳,通体表饰刻花纹五周,口底一周菱形回纹,其后为一周三角划纹,中部刻羽人.凤.虎纹。盖顶刻飞翔的凤及奔跑状的鹿纹。筒径3.5厘米,筒高9.4厘米。”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封泥盒,但在二十多年前还被专业人士称为“圆筒形器”。椐了解上海博物馆尚无这种封泥盒收藏。
    本文所涉及的三种封泥盒,按时间顺序排列为:战国后期至西汉---刻以人兽共舞纹者;汉代中期---刻以羽人.龙虎纹者;汉代晚期---素面和素面鎏金者。
     封泥盒独特的文化内涵还反映在:一,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专用的文房用具,其历史源远流长,形式一脉相承,是别具一格的青铜艺术品。二,从简牍的特性来看,由简牍.封泥.印章.封泥盒构成的“简牍四宝”,如同“文房四宝”一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其中之一的封泥盒是颇具收藏.鉴赏和研究价值的。

[关闭窗口]
 
 
西泠印社西泠印泥© 2006-2025西泠印泥      请联系我
地址:杭州市孤山路31号、浙江省杭州市叶青兜路73号后门104-108室
联系方式:18868723899 曹先生、0571-88900827、13805721956 邓女士
浙ICP备2022032746号-1 E-Mail:hzxlyn@126.com